华致酒行在2025年盛夏交出了一份“最差”成绩单。8月19日发布的半年报显示,公司上半年营业收入39.49亿元,同比下降33.55%;归母净利润5620.55万元,同比锐减63.75%;扣非净利润更是暴跌76.03%至3298.05万元。这是其自2019年上市以来首次出现单季度亏损(二季度亏损2919万元),也是业绩下滑幅度最大的一次。
资本市场同样用脚投票:截至8月21日,华致酒行年内涨幅仅2%,远低于创业板指21%的涨幅,市值缩水至76亿元。而实际控制人、“白酒教父”吴向东虽亲自下场直播带货,其子、“酒二代”吴其融加速走向台前,仍难掩公司深陷库存高企、现金流紧绷、债务压顶的多重困境。在白酒行业深度调整的背景下,这家曾经的渠道巨头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。
库存“堰塞湖”与现金流危机:囤积名酒的代价
华致酒行的崛起,离不开对茅台、五粮液等名酒的囤积与保真销售。然而,当行业进入下行周期,曾经助其扩张的“名酒战略”反而成为枷锁。财报显示,截至2025年6月末,公司存货规模仍高达28.22亿元,占总资产比例达50%,占净资产比例更是飙升至88.88%。尽管二季度存货较一季度减少3800万元,但去库存成效微乎其微——近四年存货始终维持在30亿元以上,2024年末甚至高达32.59亿元。
供需失衡导致部分酒类价格倒挂,飞天茅台批发价从2021年的3800元/瓶跌至2025年的2300元/瓶,直接冲击华致酒行的利润空间。上半年,公司计提存货跌价准备5576.58万元,占利润总额的-78.35%,几乎吞噬全部净利润。更严峻的是,合同负债(客户预付款)从2024年末的4.19亿元骤降至0.4亿元,降幅达90.36%,创上市以来新低。这一指标被视为经销商对未来销售的信心晴雨表,其暴跌意味着下游客户订货意愿降至冰点,去库存任务雪上加霜。
存货积压与合同负债萎缩的双重挤压下,华致酒行的现金流濒临枯竭。截至6月末,公司货币资金10.43亿元,其中2.79亿元为受限保证金,实际可支配资金仅7.64亿元;而短期借款高达16.36亿元,现金短债比仅为0.46,偿债压力巨大。尽管公司尚有38.76亿元银行授信额度(已使用15.43亿元),但高额利息支出进一步侵蚀利润——上半年利息费用达2132万元,虽较2024年同期的5362万元有所下降,但仍占净利润的37.9%。
吴向东的“分红悖论”
在债务高压下,华致酒行2024年却三次大手笔分红,累计金额达5.28亿元,远超往年水平。其中,实际控制人吴向东通过云南融睿、华泽集团、西藏融睿间接持有公司63.44%股权,独得3.35亿元分红。这一操作引发市场质疑:在行业寒冬中,公司为何选择将大量现金用于分红,而非储备资金应对风险?
面对业绩滑坡,华致酒行的管理层加速迭代。实际控制人吴向东之子吴其融,这位1996年出生的“酒二代”正逐步走向权力中心。2025年5月,吴其融当选华致酒行非独立董事,此前他已担任珍酒李渡执行董事,并在家族企业中负责电商与数字化营销。
吴其融的职业生涯始于2019年10月加入珍酒李渡,先后管理数字营销部;2021年12月,他与父亲共同投资设立华致数字(主营直播业务),虽于2024年1月注销,但为其积累了新零售经验;2024年10月,华致酒行原总经理李伟辞职,吴其融接任非独立董事一职,全面介入核心决策。财报显示,华致酒行上半年积极布局即时零售业务,通过“线上下单、门店发货、极速配送”模式开辟新增长点,这一战略或由吴其融主导。
与儿子推动数字化不同,吴向东选择亲自下场为行业代言。他在个人视频号中坦言:“白酒现在真的不容易。”这位手握华致酒行与珍酒李渡两家上市公司的白酒大佬,正通过直播带货、社交媒体互动等方式贴近消费者。然而,个人IP的流量效应尚未转化为实际业绩——珍酒李渡上半年预计营收24亿至25.5亿元,同比下降38.3%至41.9%;净利润下滑23%至24%,同样面临严峻挑战。
从库存高企到现金流危机,从管理层迭代到转型阵痛,这家曾经的“酒类流通第一股”正经历至暗时刻。吴向东父子能否带领公司穿越周期?答案或许取决于两个关键变量:一是白酒行业何时触底反弹,二是华致酒行能否从“囤货商”蜕变为“价值服务商”。
市场在等待,这对父子能否交出一份不一样的年终答卷。